这个夏天,宣化镇红领巾暑期爱心托管班正式拉开帷幕!为期7天的托管时光里,上庄村非遗文化研学基地与站南村红色文化研学基地成了孩子们的“暑期乐园”,一场充满文化韵味与实践乐趣的成长之旅就此开启,既为家长们解决了“看护难”的烦恼,更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收获满满。
非遗基地里,传统技艺“活”起来。走进上庄村非遗文化研学基地,秦腔文化的独特魅力率先扑面而来。指导老师用生动的故事讲解秦腔历史,从高亢嘹亮的唱腔到一招一式的程式化表演,孩子们听得眼睛发亮,仿佛穿越回了戏台之下。脸谱绘制环节一开始,调色盘里的红、黑、蓝、白瞬间“活”了起来,孩子们握着画笔,跟着老师的小心翼翼地勾勒线条、调配色彩。不一会儿,一张张带着童趣的脸谱新鲜出炉,有的咧嘴大笑,有的威风凛凛,每一张都藏着孩子们对传统戏曲的好奇与热爱。
隔壁的木工体验区同样热闹非凡。老木工家里的刨子、锯子、凿子整齐排列,像一群等待检阅的“老伙计”。孩子们听完安全讲解后,迫不及待地拿起刨子打磨木材,“沙沙沙”的声音里,粗糙的木块渐渐变得光滑。拼接构件时,有人对着图纸蹙眉,有人举着零件求助,却没人轻言放弃。当小凳子、小木盒完成,孩子们捧着“战利品”,笑容比阳光还灿烂。“这些老手艺藏着老祖宗的智慧,孩子们亲手做过,才知道文化的分量有多沉。”木工指导方老师看着孩子们的作品,眼里满是欣慰。
红色基地中,指尖触摸文化温度。站南村红色文化研学基地里,传统手工艺体验热闹开锣,孩子们的身影穿梭其间。手工编织区里,彩色的线绳在指尖翻飞,孩子们跟着老师学打结、绕线,不一会儿,杯垫、小篮子等作品就摆满了桌子;书法区墨香阵阵,孩子们挺直腰板,从握笔姿势练起,一笔一划在宣纸上写下稚嫩却认真的字迹,在笔墨流转中感受汉字的韵律;剪纸台前,小剪刀在红纸上“跳舞”,窗花、小动物等图案渐渐成形,孩子们举着作品互相展示,成就感满满。最让人惊喜的是秸秆画制作区。金黄的麦秸秆在孩子们手中变成了花朵、小鸟,原本不起眼的庄稼“废料”,经过修剪、粘贴,竟成了一幅幅充满乡土气息的艺术品。“第一次用麦秸秆作画,原来它们能这么美!”五年级的曹诗雅举着自己的作品,笑得眼睛弯成了月牙。
7天的托管时光里,孩子们在非遗文化中触摸历史,在红色基地里感受传统。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在亲身体验中读懂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个夏天,红领巾暑期爱心托管班让传统文化在孩子们的心里播下了传承的种子,也为他们的暑假添上了最亮丽的文化底色。